搜尋
「後勁」的地名來自明鄭時期軍屯制度,因緊鄰著後勁溪,水源充足灌溉便利,又位在半屏山腳下,地勢平坦且肥沃,自古就農業活動發達。根據考古學者調查,後勁地區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蔦松文化時期,因此在後勁溪南岸一帶,有發現陶片及貝殼殘渣等遺物,被稱為後勁貝塚。
農業聚落型態至清代時期最為發達,到了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於1901年在鄰近的橋頭興建新式糖廠,後勁聚落則成為了糖廠的原料供應站,許多種稻的區域紛紛改種甘蔗。然而為了軍事與戰爭需求,日本政府在1941年於此地興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,戰後國府來台接收後改為高雄煉油廠,「後勁」因此轉而成為石化產業聚落的代名詞。
臺灣著名的環境保護運動-「後勁反五輕運動」,自1987年開始抗爭,一直到2015年煉油廠的關廠才宣告落幕,如此漫長的抗爭歲月,已深深烙印在後勁人的心中,並成為了這塊土地的故事。對比於中油廠區的機械廠房,後勁地區事實上仍保有農業聚落的生活型態,尤其是宗教信仰文化,從清朝至今,地方的發展就與聖雲宮、鳳屏宮、福德祠、萬.有應公廟這四間公廟密不可分,它們不僅是後勁人的心靈依歸,也是在地居民與高雄煉油廠抗爭的精神支柱。因此後勁的歷史不只有反五輕運動與中油煉油廠,事實上仍存在著許多在地的小歷史與文化,等待著大家共同來發掘與紀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