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一直被稱做「工業城市」,高雄與臺灣的工業發展息息相關,除了1901年完工的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─橋頭糖廠,更有農產加工的鳳梨罐頭工廠(今臺灣鳳梨工場)、原料加工的磚窯業(今中都磚窯廠)、重工業的淺野水泥株式會社(今臺泥高雄廠)、臺灣鐵工所(後臺機)、日本鋁株式會社(今臺鋁)、臺塑、中鋼、中船(今臺船)均在高雄設廠發展,因此高雄發展工業的進程,就是臺灣從農產加工業、製造業、重工業、石化產業的發展歷程,細數高雄的工業發展歷程,儼然即是回顧臺灣工業的發展史。
自1901年橋頭糖廠完工後,打狗港區因大型機械運載及製糖產品的輸出入,帶動高雄港(當時稱為打狗港)的海陸聯運發展,鐵路腹地擴充、新市街地填築、築港計劃應運而生。此外,位於橋頭的臺灣製糖開工後,工廠內新式機械需要維修,於是在1917年設立「臺灣製糖會社鑄物工場」,當時佔地3000坪、內有五棟五百坪廠房,被譽為「臺灣唯一的鐵工業」。之後,因各地糖廠紛紛成立,機械工業廣受看好,1919年於高雄入船町設立「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」,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機械工業工廠。
臺灣鐵工所後配合南進政策,於1938年由三菱重工業會社增資300萬日圓,在戲獅甲一帶擴建東工廠,包括鑄鋼、精密機械、製罐、倉庫、事務所等廠房,從原先製造一般機械器具,後來改生產小型機關車、大型耕耘機。爾後,其他化學工業、農用、鐵道用各種機械及修護無所不做。
1930年代後期在日本南進政策下,高雄戲獅甲一帶規劃為全臺首座臨港工業區,日本鋁、南日本化學、旭電化等在此設廠生產,帶入鋁業、化學工業,成為軍需工業重要基地,更為戰後工業發展奠下基礎。戰爭後期,配合左營軍港興建,左營附近設置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,即中油高雄廠前身。
戰後初期,工業延續日本時代所奠下之基礎,國民政府在戲獅甲工業區接收舊有廠房復原,如「日本鋁」接收為「臺灣鋁業」、「臺灣鐵工所」為「臺灣機械」,「南日本化學」與「旭電化」為「臺灣碱業」,後又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,「六O兵工廠」、「復興木業」等工廠陸續遷臺。
在戰後新設工廠中,最重要為台灣塑膠公司,其獲得美援資助,並運用戲獅甲工業區內台碱、台肥公司的原料,生產聚氯乙烯(PVC,Poly Vinyl Chloride)。1957年臺灣第一間塑膠工廠─臺灣塑膠公司在高雄戲獅甲成立,帶動塑膠相關產業發展,後塑膠原料可藉由輕油裂解取得,1968年政府在中油高雄廠設立第一座輕油裂解廠(簡稱一輕廠),逐步規劃中油高雄廠附近的仁武、大社及後來中油林園廠旁的林園為石化產業聚落,戲獅甲工業區內原有塑膠、石化產業也遷移至此。
除石化產業外,戲獅甲以南亦配合高雄港擴建,規劃「臨海工業區」,以原金屬機械業,搭配發展中鋼的鋼鐵業及中船造船產業,希望將原有重工業升級。
但此轉型計畫並未成功,諸如臺鋁、臺機等工廠瀕臨破產,先後由中油、臺電、中鋼等公司接手,臺機更需分廠出售才能渡過危機。1992年,政府喊出「亞太營運中心」,希望將高雄港變成海運中心,於是地方政府順勢推出「多功能經貿園區」,將舊港區分為倉儲、文化、商業三大區塊,重新開發,然而區域內廠區的開發卻不如預期,因此政府又推出亞洲新灣區政策,以政府主導開發方式,率先投入港區改造、投資計劃,新建輕軌捷運、高雄展覽館、高雄市立圖書館、海音中心等五大建設,配合民間的建設開發,亞洲新灣區成為高雄最具動力的新發展區域。
高雄的工業發展歷史,造就了高雄城市獨特的風貌,也是認識高雄這座城市的最佳途徑。高雄以工業做為產業發展的引擎,不僅帶動了高雄的發展,更成為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基地。親自走訪一趟高雄,踏查遺留的工業遺址,即是細數臺灣工業發展變遷的歷史進程。